close

開悟經驗的確存在,但這只是平衡的意識需要的起碼元素。它們既不是靈修唯一的元素,也不是最終的結果。換句話說,若想活出和諧平衡的人生,只憑開悟是不夠的。開悟只是個起點罷了。

人的確可以依照美、優雅和自重的態度而生活,但這種精緻的生活極不易達成。人生的目的不是要獲得成就、財富、安全保障或慰藉。這些事或許是必要和重要的,但畢竟是人生比較粗鈍的面向。當意識出現不平衡或不和諧狀態時,我們的價值觀就會朝著人性的粗鈍面發展。意識的精緻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。一個人的意識和生活愈是和諧平衡,其人生愈可能變得優美、莊嚴、有效率。

我們並不是在說一般人的生活不好,也不是說我們要追尋更美好的生活,因為重點是在和諧與平衡。缺少了和諧與平衡,我們往往會發展出某種預期心態和假設,然後意志力就會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它面向,繼而變得堅實不化,導致更多的不和諧與不平衡。這就是意識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,因為他總是從不平衡的觀點來看事情。其結果是,此人的意識會被既定的觀點操控,而深信自己的確需要什麼或渴望什麼。因此,人的意識首先必須平衡化及和諧化,然後才能認清自己的需要是什麼。

不平衡的意識有一種特點,那就是總夢想著神奇的事會發生,而且會以理想化及過度浪漫的觀點來看眼前的經驗或人,誤以為這些人事物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美好。這種幻想出來的情境當然很美,但畢竟是從不平衡的意識中產生出來的看法。現實大多不是這樣運作的,事情通常不會按照我們的期待去發生,因此我們經常感到失望。渴望事情和人能夠奇蹟般地出現,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示現成對成就、名望和人的過度理想化,譬如,夢想有一個迷人的王子,能夠帶我們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。

開悟只是和諧及平衡人生的起點

當一個人進入內在工作時,會把這種傾向投射到學校、老師和方法上面,而且不論是心理治療或靈修,這種事都可能發生。在心理治療上,你可能期待神奇的療效;在靈修工作上,你可能會追求開悟之類的神奇經驗。從比較平衡的觀點來看,這些經驗的確存在,但並不像不平衡的意識所認為的那麼神奇。這些開悟經驗的確存在,但只是平衡的意識需要的起碼元素。它們既不是靈修唯一的元素,也不是最終的結果。

換句話說,若想活出和諧平衡的人生,只憑開悟是不夠的。開悟只是個起點罷了。人若想發展出正確的生活方式,除了開悟經驗之外,還需要許多其它的經驗。長年投入靈修工作的人往往會發現,他們的開悟經驗不必然能轉化他們的生活方式。我們這裡的工作,有一部分就是要一再地平衡和再平衡這裡的每個人、每個小組以及學校本身。每當成長的方向失衡時,就必須從其它的方向來平衡眼前發生的事。如果事情一直停留在失衡狀態,必定會導致惡性成長。

從內在工作的角度來看,涉及成長的平衡性的元素,一般而言總共有三種。這三種元素就是"理解"、"存在"和"做"。大部分的人都比較強調其中的一種。有的人在理解人類經驗上面比較能達成平衡,有的在存在和感受經驗上面比較能達成平衡,另外有些人則是在做和行動上比較容易達成平衡。這種不平衡的發展會連帶影響到三種狀態,而內在工作就是要發展出一種能力來平衡這三個面向。每當某人或某個小組失衡時,必須即時調整來達成平衡,否則發展的方向就會失衡。雖然每個人的發展都可能有所偏頗,而且是可以接受的,但畢竟還是會導致整合方面的問題,使我們無法真的成熟。

內在工作的某些活動是朝著理解個人情況的方向在發展的,透過這個過程我們會認清現實和真相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自我瞭解的一大部分就是要揭露虛假人格,認清這個人格的人生其實是十分空洞的。認清掌控生活經驗的正常人格其實是空洞的,往往會使我們意識到存在的圓滿本質,使我們開始認清本體的狀態。這種狀態有許多稱謂 - 開悟、自我了悟、合一境界,或是存在的合一性。然後我們會發現:本體境界雖然十分美好,仍然不是人類意識的全貌;本體境界和隨之而至的了悟,必須統合到真實的生活中。

了悟必須示現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裡

這時行動就變得十分重要了。自我瞭解仍然是不夠的。對存在有所體認也仍嫌不足。為了徹底整合人格,這些境界都必須示現在日常生活的行動裡。它們必須顯現在行為舉止裡面,才算真的在按照這些境界生活。當然,某些人會覺得對人生有所瞭解已經很滿足了,而且會不斷地追求靈性洞見和各種悟境。雖然擁有靈性洞見以及對人生各種情境的領悟,是絕對必要的事,但仍然需要在日常行為裡體現存在本身才行,而這是跟本體境界的顯現有關的。

事實上,"存在"是上述三種發展要素的核心部分;它是這整件事的精髓,而且與心輪的愛有關。雖然存在是其中的重點,但光憑著它仍不足以使我們妥善地活在世上,因為人生還涉及行動和做。活出成熟的人格,意味著不僅僅要活著,還得根據本體的境界來生活。如果不按照對本體的了悟來生活,那麼你的體悟或發展就仍然局限在某些經驗裡面,而無法碰觸到靈魂的深處,帶來真正的整合。

當然,這三個發展要素都存在於正規生活的層次上。一般未經充分發展的粗鈍生活裡面,仍然帶有存在、做以及自我瞭解的成分,但本質是造作虛妄的。一般人對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謂的世智俗慧,只是一些慣常的預設、成見及信念,或是對人格的一般認知。正常人的經驗裡儘是些情緒、心智和生理活動,因此處在人格層次的行動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罷了。當我談到本體的行動和作用時,指的並不是一般的行動,事實上,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動導向的。人們會有各式各樣的行動,但不是我們要探討的那種。我們所謂的行動是涵蓋本體在內的,是真正的行動,而這真正的行動就是已發展和未發展之人的區別。

換句話說,人的發展有三個要素和三個階段:一是理解、認知以及發展出洞見和直覺,然後是安住於存在本身,也就是對本體有所了悟;接下來就是去做的階段,也就是將存在以及對生命的認知結合起來,活出自己的人生。你們有許多人來到這個團體或接受了諮商,而產生了很深的洞見以及自我了悟,或是體認到了愛和無限性等,可是仍然按照舊有的人格模式在活,就好像什麼悟境也沒發生過似的。對本體的了悟必須影響你們的生活,滲透在每件事裡面,直到它的每個面向都整合進來為止。一個成熟的人必須依照體悟和洞見來生活。

沒有任何體悟或洞見的人,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,因此三個發展面向都是必要的。如果只是朝著行動的方向發展,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,就可能無法體驗真正的存在,也無法真的瞭解自己。如此一來你的行動就失去了重點,人生也不可能和諧,而只會一味地想滿足慾望,達成人格對神奇經驗的夢想。

這裡的工作就是要讓學員的意識有一天能出現對人格、人生、心智活動和過往經驗的洞見及理解。這份理解會揭露虛假的面向,讓本體顯現出來。伴隨著洞見和自我瞭解,這條道路終將使你在各式各樣的經驗中,體認到自己最深的本質。你會出現各種層次的悟境。這所有的洞見和經驗都能帶來完整的發展,而且到了某個時刻必須完全整合到你的行動裡面。如果這件事不能自然地發生,你就必須刻意按照已經學到和體驗到的東西來生活。換言之,把體悟整合到行動裡面,這件事並不一定會自然發生。

某些洞見、了悟、甚至是行動,會如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樣突然出現,但某些仍然要靠努力才會出現,因此你必須下工夫來平衡自己。如果你夠開放,對真相確實感興趣,洞見就會產生,但也不盡然一定如此。就某些事而言,你必須採取行動才行,而且要下很大的工夫。自發的洞見和努力,這兩種元素其實都需要。其中的自我瞭解是最簡單的部分,但若想看見存在的意義、允許自己安住於各種不同的狀態,則是比較困難的部分。但最困難的任務,還是把本體或存在統合到行動裡面。

把自我瞭解和存在統合到行動裡面,乃是整合人格過程中最首要和最有力量的部分。如果你不採取行動,如果不試著按照你學到的真理來生活,那麼人格的不同面向就很難整合到一起。我們總有一種製造分裂的傾向,譬如一部分的你是很美好的,其它的某些部分卻一團糟 - 充滿著挫折、問題、抱怨或叛逆傾向。

轉化受制的人格,使靈魂臻於成熟

如果一個人開始按照自己體悟到和學到的真理來行動,不再受制於過往的老舊模式,那麼這些洞見和體悟就可能整合到靈魂裡面,如此一來,靈魂就能借由消化人格的老舊模式而產生轉化,變得更成熟。人格並不是一個需要堆砌或滅絕的東西,它必須透過時間來得到發展,變得更細緻成熟,並且要和本體結合在一起。若想發展出完整的人格,整合的過程就是必要的,因為一個整合好的靈魂,其人格和存在本身就不再衝突了。人格其實就是靈魂受制約的部分。

若想轉化受制約的部分,只有靠著洞見和本體境界,才能夠讓靈魂成熟和完整,否則便可能擱置人格,一味地發展存在的狀態。某些靈修體系就是以這種發展方向為主,亦即讓一個人體驗到各式各樣的悟境,並且維持在那些境界裡。其實這樣的人並沒有真的活在世上,他們可能達成了某種存在的境界,但只有在坐禪時才體認得到 - 他們無法在進入菜市場的時候,也擁有這種境界。

接下來的步驟就不能靠脫離人群、死死地打坐,或藉著老師的諮商來瞭解自己的某個部分。你必須採取實際的行動,而且必須考慮你所學到的一切洞見、認識和體悟,這樣才能把人格的所有面向統合起來,變得愈來愈平衡完整。

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,這樣的內在工作有點像是建構及發展自我和現實人生。你不可能只是下了一點工夫,美好的事就自然發生了。這是一般人的期待,但事情不會按照這種方式發生的。你很可能會把洞見和體悟視為獎賞或糖果,但如果你把糖果吃了,就會像一心想藉著諮商來得到獎勵的幼兒。如果你真想發展出自我了悟,變成完全成熟平衡的人,就得善用真實的生命經驗來轉化自己。

我發現有件不幸、會帶來挫敗的事經常發生,而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,那就是人們一旦了悟到本體境界,往往會把這類境界看成是食物、獎賞或成就。對本體的了悟的確是一種資糧,但這些了悟是從根本或核心的部分產生的,因此是用來轉化你的。它們的出現並不是要供你消費,而是要你吸收消化它們。

其實擁有這類了悟還不夠,"噢,這個感覺真是美妙極了,我現在覺得非常圓滿"之類的感受是不夠的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質疑這一點。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落入這種模式,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會如此。當某個學生有了某種本體經驗時(譬如意志力這個面向),通常會出現強而有力的支撐感和穩定性。那種匱乏、不足、缺乏支持的感覺會突然消失。這份體認或許很美,但仍然是不夠的。

"了悟"當中存在著可以滋養靈魂的真相

通常當我體驗到意志力和支撐感時,不會太去在意它,因為還有許多東西需要認清和瞭解,而且這份體驗還會帶來其它的利益。這時我會質疑的是:"這種境界意味著什麼?為什麼我的那種缺少支撐和脆弱的感覺,會突然消失?這是怎麼發生的?它意味著什麼?它為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意義?這個令我感覺強壯的東西究竟是什麼?"你必須對眼前的狀態感到好奇,花些時間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番,試著去探究其中的每個原子:"這到底是什麼東西?我以前從未見過它。"

我發現人們一旦有了某些新的體悟,譬如,本體的力量,往往會感覺非常強而有力,因此很享受這種感覺,然後就算了。此人只是對消除虛弱感有興趣,對眼前情況和經驗的真相卻不感興趣。當某種境界產生時,其中一定存在著可以滋養你靈魂的真相。雖然這份體悟可能會減少你的飢渴感,但重點並不在此。真相會以很深刻的方式徹底而永遠地轉化你,如果你真的對它感興趣的話。

或者某些人會體驗到一種個人性之愛,那種感覺是甜美、細緻又輕柔的,於是他說:"好極了,我現在感受到愛了。我不再渴望別人來愛我,不再感到被排拒或受傷。"然後他就帶著這種感覺離開了諮商室。這是許多人都會做的事,但我認為你應該問自己:"愛究竟是什麼?我正在體驗一種愛的狀態,然而它究竟是什麼?"於是你看著它,那種感覺非常細膩:"我的胸中為什麼有一種甜美的感覺?這股甜味通常是在口中出現的?"

那一刻你首度體認到了心中的甜美感,但是你不去質疑為什麼心中會出現甜美感,為什麼以前從未感受過。你覺得這件事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愛。因此何不問問自己:"這種體驗似乎是非常根本的真相,而且和我對事物的假設是衝突的,但我竟然連看都不看它一眼?"為什麼你以往從不認為人會體驗到心中的甜美滋味,而且這個假設和你的體驗是矛盾衝突的。這整件事究竟意味著什麼?它會為你的信念、概念和生活方式帶來什麼啟示?

除了探究、感興趣和投入眼前的經驗之外,你還需要去感覺並瞭解它,看看它帶來的是什麼滋味,如何影響著你的心智,以及該如何把它帶到生活裡面。任何一個簡單的經驗都有許多東西需要消化。五分鐘的經驗很可能得花好幾個月的時間,才能從中獲得養分,否則我們就可能會認為:"我已經有了某種體驗,下周我還要來得到另一種體驗。"但前面的經驗還未徹底消化,一段時間之後,就可能導致自我膨脹或因心理便秘而感到挫敗。其實這些體驗都可以從根本上轉化我們的意識。

很不幸的是,這些局限是不可避免的,因為我們的意識都有不平衡的傾向。不平衡的意識只對能帶來快樂和保障的經驗感興趣,因此我們可以說靈魂的視野是非常狹窄的。靈魂會集中焦點在經驗的某個面向,然後排除掉其它面向。這麼一來我們很顯然會忽略真正的益處,以及這些體驗帶來的全面性影響。靈魂轉化必須借由全然浸潤於意識的根本狀態來達成。意識所有的狀態都在靈魂裡面,當深層境界出現時,你的靈魂就會被它們轉化。如果某種境界一出現,你就對它產生好惡反應,那麼意識就無法徹底轉化了。意識必須任由這些本體境界盡情地燃燒一番,否則是無法徹底轉化的。

從我的經驗來看,這些體驗帶來的影響會因人而異。某些人因為經驗到個人性本體,而發現自己的意識和人生起了重大改變;某些人卻覺得什麼也沒發生。你可能覺得很奇怪,其實我也覺得很奇怪,但我就是發現某些人雖然經驗到了本體的根本狀態,卻覺得那不過是日常生活裡的另一件事罷了,就像是吃了另一種漢堡或看了一場電影似的。這不代表他們有抽離傾向,而是對本體十分缺乏認識。

那些因為有所體悟而徹底改變人生方向及觀點的人,往往是對本體有期待或者很重視本體經驗的人。因此每個人尋找的東西都不同,但也跟一個人對真相的興趣和愛好有關。有許多人對真相根本不感興趣,他們只對獲得安全感有興趣,或是對這些體驗帶來的慰藉和快樂有興趣。在傳統的古老靈修學派裡,老師並不允許修行人去經驗這些本體狀態,因為老師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。其實浪費時間還算是好的,最糟的是可能會造成不平衡的發展。

根本實相是需要被瞭解、消化和吸收的

如果我們把自我了悟看成是一種變得愈來愈平衡的發展,就必須意識到愛和實相的重要性。了悟或存在指的就是對實相的體驗,這是修行人必須一再學習的事。事實上當你處於存在狀態時,就是在體驗實相了:有關你是誰的實相。你的了悟並不是得到一顆糖或美好的獎賞。你了悟到的是根本實相,而它是需要被瞭解、消化和吸收的,然後行動自然會從實相之中產生出來。

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這需要下很大的工夫。若想創造出美妙、優雅而誠實的人生,就必須在許多層面下工夫。你必須付出很深的誠意和承諾。這樣的人生的確可能出現,但只有那些真的渴望它的人,才能夠擁有它。如果你想要的是別的東西,它就不會發生,事情就是這麼簡單。這不代表不追求這樣的人生會遭到懲罰。但是你不下工夫的話,是不會得到它的。

從實相的角度來思索成熟之人的生活,你會發現心理真相就是最基本的元素以及串聯一切的那根線,因為它就是整件事的核心。如果你不想面對心理真相,就看不到實相。實相的本質就是不對自己說謊,如果你不想要它,是沒辦法藉著假裝想要而得到它的,因為你得到的一定是虛假的東西。一個能證入實相的人,必定是值得擁有它的人,這種人往往是愛真相超過一切的人。

反之,你得到的就是別的東西。一個不計一切要看到真相的人,才可能證入實相,否則合理化的預設就會帶來幻覺和障礙。但是誰會花時間、精力和努力,懷著高尚而慷慨的心,毫不抱怨地去探究真相呢?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證入實相,缺少了這種程度的努力,悟境是不會出現的,因為它沒有必要出現。

沒有人主張人人都必須為追求實相而活。對許多人來說,這並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,也不是他們想要的。如果一個人最感興趣的是獲得安全保障、達成某種事業成就或得到社會認可,那都沒什麼問題,但並不是內在工作要達成的目標。這樣的人也許應該到別的學校、找別的老師來協助他。我們這樣的學校是為了特定目標而設立的,它的目的不是要讓一個人追求享樂、安全保障、聲望或愛情之類的事。我們不是在批判這些事,只是這些並非我們的目標。


內在工作的目標就是探求真相


你們在這裡能夠獲得的就是真相,因為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探求真相。我所謂的有三個面向必須達成平衡,並不是說這三個面向是分開來的,因為自我瞭解會涉及存在,存在會涉及行動 - 它們都是息息相關的。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,可能會把焦點集中在三個面向的某一面。每個人都需要檢視一下,看看自己是否在這三個面向上達成了平衡?會不會忽略了某些面向而自動朝著其中之一去發展?我們會發現每個小組都可能聚焦在特定面向上,這跟不平衡的發展有關,因此平衡這三個面向是很有益的事。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,這個小組就必須以各種方式來糾正自己的發展方向。

小組成員若想得到平衡的發展,就得按照學校提出來的方式。有些學員偏好其中的某種方式或架構,譬如只喜歡小組聚會,因為可以在裡面探討和理解某些事情;另外有些人則喜歡週日晨間的坐禪活動;還有的人喜歡週日午後的工作坊。但是從平衡的角度來看,你會發現愈是覺得困難的部分,愈需要下工夫。如果你發現週日上午的坐禪最困難,那就必須在這方面下更多工夫。如果你最不喜歡小組聚會或週日下午的聚會,就必須在那方面下工夫。

由於個人和團體的問題是相同的,所以我在團體聚會上面更正了一些做法 - 我會談些新的東西或做新的事,目的就是為了達成平衡。有時一個團體朝著特定方向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,每個人都覺得很高興而認為那個活動很好,這時我卻改變了做法。學員們會因此而失望、受傷或覺得遭到了拋棄。他們認為我是在懲罰他們、生他們的氣或不想滿足他們,但真相是我觀察到這個團體的發展有點失衡了,所以試著讓它平衡,因而把重點放在其它的活動上面。

如果你從各個面向來看我們在小組聚會裡的活動,你會發現它們都涉及前面所說的三個面向。譬如,小組聚會是以自我瞭解為目標,團體和個人的坐禪練習,則是以存在和體悟為導向;另外像週日下午的活動,則是以做或行動為導向。有些人不喜歡週日下午的活動,因為感覺上比較像是反其道而行,然而這就是必須下工夫的方向。你可能會討厭它很長一段時間,但這可能就是對你最有利的事。你會發現這個面向的工作令你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許多真相。

人們經常會說:"我喜歡大型聚會,因為我喜歡其中的洞見。洞見、自我瞭解以及人際關係才是最重要的事。"你當然會這麼認為,因為你的意識是偏向那個方向的。還有的人會說:"不,我們必須有行動,否則修行就不會生效。"這個想法也可能是真的,但也可能是這個人一向重視的面向,因此他或許不需要再強化自己的行動力了。他也許應該加強別的面向,讓自己朝著發現真相的方向去進展。

意識愈平衡、統合、圓滿,愈喜歡看到真相

從你對心理真相的態度,往往可以看出你是不是愈來愈平衡。這不代表真相能帶來平衡,而是平衡通常能導向真相,使我們和真相產生正確的關係。你的意識愈平衡,就愈喜歡看到真相。你喜歡看到它並不是因為如此才是正確的,也不是因為這麼做很有用,看上去比較屬靈或實事求是;你只是比較喜歡看到它罷了,而這就是平衡的意識以及靈魂的本質。當靈魂正常而又自然地運作時,就會喜歡看到真相,因為靈魂和實相的本質便是真相本身。意識愈是平衡、整合及圓滿,愈是喜歡看到真相,以及愛那些喜歡看到真相的人。

你會發現你對他人的愛、體恤和尊重,全都仰賴對真相的發現。當你發現某個人喜歡看到真相時,你自然會更愛他們一點。你禁不住會這麼做,因為這是非常自然的事。同時你會發現,愈喜歡面對真相,就愈尊重自己,而且會禁不住地去愛那些願意面對真相的人。當你達成平衡時,自然願意面對真相,但並不是從道德批判的角度去看事情。真相會讓事情變得優雅、美以及高尚,而且意識的平衡性也會自然出現。因此,真相之中包含了上述三個面向。讓事情變得美好的,就是箇中的真相;讓事情變得優雅的,也是箇中的真相;讓事情變得高尚的,同樣的也是那真相。虛假則會帶來醜陋、懦弱、自我耽溺,以及缺乏自尊自重。

一個人愈是喜歡面對真相,愈是能自動自發地按照真理來生活。真理不再是頭腦所瞭解的東西,它會開始影響和掌理你的人生。按照對真理的愛來生活和行動,就能為人生帶來美、優雅和高尚的品質。看看你在生活中做了什麼,就可以瞭解自己有多平衡、多誠實、多細膩。你會不會按照真理來生活呢?在這方面你能做到什麼程度?或者你只是按照既定的概念來生活?你會不會按照自己已經察覺的既定模式來生活?你會不會按照只需要一點覺知就能認清的耽溺傾向來生活?如果你發現自己有耽溺傾向而非按照真理在生活,那麼你就得認清自己應該為此負責;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。

某些人會認為開悟是在所有問題結束時才出現的,但開悟其實是發生在你問題的起點上。開悟就是認清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你是唯一必須活出它的人。上帝不會為你生活,因為從最終極的角度來看,你就是上帝。你不能說:"也許上帝會幫助我。"但上帝究竟是誰呢?當你認清真相時,你就會發現上帝與你是沒有分別的。你不能說:"我將等待上帝來解決我的問題。"因為上帝與你是沒有分別的,恩寵就在你心中,當你認清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時,真正的內在工作就開始了。

當然,如何生活是由你決定的,在這上面沒有任何通則。這完全取決於你所處的情況和你的特質,以及你想要在人生中完成的事,因此要不要親密關係、婚姻、事業或財富,完全取決於你的需要。把這所有的事都納入考慮,認真地過生活,恩寵和美就會出現。你必須瞭解何時該採取行動,何時該按照你已經明白的真理來安排生活。如果你的內在工作需要採取許多行動,也需要許多力量,你就得如此活出你的人生。如果你的內在工作需要細膩而精微的覺知,那麼該如何生活,才能讓這件事變得愈來愈可能呢?它是不會自動發生的。當一個人開始想體現他所領悟的真理時,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抗拒心態。這種抗拒傾向會以許多方式顯現,尤其會以沉溺於制約反應的方式顯現,即使有覺知也一樣。

活出本體的境界,活出真理

人一旦有了某種程度的自我瞭解和體悟,就必須採取行動。那份體悟必須在生活中體現出來,否則不平衡的情況就會增長、被誇大,而導致更大的不滿足和挫敗感。雖然你曾經有過美妙的洞見和體悟,但仍然繼續從不平衡的角度來生活,那麼這些體悟和洞見也只會使你變得更不平衡。如果你沒有從這些體悟中學會一些事情,只是按照預先設定的期待來求取自己想要的部分,也會強化自己的不平衡。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強化自己的不平衡,即使是自我瞭解、存在、開悟和洞見都一樣。

你體悟得愈多,自我瞭解就愈深,於是就更需要按照這些體悟來生活。到了某個階段,你會擁有許多層面的洞見、理解和領會。你的生活必須把這所有層面的領悟都納入考慮,包括行為和做事的方式。如果你已經證悟到精微次元、本體次元以及至上的次元,就不可能從頭腦的次元來生活了。因為這麼做等於不符合現實。一旦了悟到這些次元,它們就會影響你的行動,如果這件事沒有自動發生,就必須問自己:"為什麼它沒發生?"然後要試著去弄清楚如何讓它發生。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愛、什麼是真相、什麼是獨立自主,但仍然按照虛假的方式和伴侶相處,這種作風代表什麼?代表你沒有按照你已經體悟的真理來生活,如此一來你就強化了自己的不平衡。

洞見和了悟可能會被用來強化不平衡的狀態,但也可能為意識帶來和諧與平衡,這種平衡狀態最主要的內涵就是行動。自我瞭解也非常重要,因為你也可能在缺乏自我瞭解的情況下體驗到存在。許多人都體驗過各式各樣的悟境,但他們都不知道那些境界到底是怎麼回事。他們對瞭解自己並不感興趣。這跟無法在生活中體現本體同樣不利,因為你會阻礙自我瞭解的發生。如果某種存在的境界沒有被徹底瞭解,你就必須試著去瞭解它,然後化成行動。本體狀態必須滲透你的生活,才能轉化整個生命。

人類沒有理由不能活出真理、愛、力量、完美無瑕和自尊自重。你不需要在特殊的情況下才體悟這些境界。任何一個過渡期都可以活出它們來,只要你能看見生命的恩寵與美。

學生:你可不可以談一談如何才能善用內在工作,把本體和自我瞭解帶到行動中?

阿瑪斯:我們已經知道勞動體力的工作坊就是為了讓這件事發生。在這些活動裡,學員會涉入各式各樣的任務來實際地做一些事,而且應該帶著覺知來進行。執行這些任務時學員必須保持純然的覺知,不過當然,過程中或許會有很多東西冒出來,供你觀察、瞭解和放下執著。一段時間之後,你所有的體悟和瞭解都應該結合在一起,而且應該體現在行動上面。光靠思想是無法體現的,因為一個人可能有成千上萬的洞見。你無法靠頭腦來弄清楚這些洞見,弄清楚如何將它們與生活聯結在一起。你不能單靠思想將其統合到生活裡面,也不能期待有更多的洞見出現。

要能盡力安住於當下,維持著覺知,全然投入於行動之中,你的覺知就會變成一種理解以及行動中的存在。在過程中你會遭遇一些困難和障礙,使你無法在行動中保持覺知,但學習面對障礙,就是真正的實修。然後從其中又會產生一些後續的心理議題,而且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釐清。借由不斷維持在當下以及瞭解自我,就能克服這些障礙,並促使你將體悟統合到行動之中。你可能無法在一個週日的下午就學到這些事,但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困難、障礙、偏好、偏見以及不平衡是怎麼出現的。

如同我常說的,我們可以把週日下午的活動延伸到日常生活裡。我們可以從真實的洞見來執行每日的任務。這項練習就是一種實修,也是內在工作很重要的一環。因此週日下午的內在工作應該是帶著覺知的,而且要安住於當下,行動則必須有效率和節省能量。如果你心裡想的是:"我如果能帶著覺知安住於當下,那麼做不做這些事就不重要了。"這種想法就是不正確的,因為行動和在靜坐中無所事事地進行覺察不太相同。我們必須試著在行動中保持覺知,然後行動就能體現出美、優雅與莊嚴。你必須以最佳的方式來做這兩件事,但不是按照世俗成就的標準,因為"做得好",反映的就是你的意識和存在的卓越性。你如果是以正確有效的方式在做某件事,這裡面就包含著本體境界和清醒的特質。這兩種狀態都是同一種體悟的表現。人格的整合就是如此達成的。人格和存在會因此而彼此滲透,變成一個運作中的整體:一個練達的靈魂。

把事情做好,同時也要和行動聯結

學生:我覺得我做的事大部分都還不錯,而且夠精確,但仍然是從人格出發的。

阿瑪斯:沒錯,這就是我會強調自我瞭解和體驗存在的理由。許多人都有能力把事情做好,變得很成功,但仍然沒有和自己的行動聯結。

學生:內在工作有個階段可能會覺得很窘迫?

阿瑪斯:當然,這種事的確會發生,尤其是匱乏和無助感。有時你會處在一種窘迫狀態:"我不知道該怎麼辦","這是成年人的工作,而我只是個小孩。我的手指還不夠長",這所有的感覺都會出現。

學生:這項內在工作的目的,是不是要把某些體驗帶到日常工作之中?

阿瑪斯:沒錯,隨時隨刻。否則又有什麼意義呢?行動的訓練就是要鍛煉靈魂的肌力。從慣常的角度來採取行動,通常會跟存在本身分開。人格雖然在做一些事,但存在感不見了,它們之中有一道縫隙。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讓"存在"和"做"連在一起。存在的能量會流入行動中,這樣行動才會有效而優美。

學生:我發現當我專注地行動時,我會想借由對存在的體驗以及自我瞭解,來找到進行的方向。但剛才聽起來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阿瑪斯:不盡然如此。本體知道如何以優雅、美、力量、效率和精確性來行動,但本體並不知道如何修一扇窗戶。你的"真我"和修窗戶這類事毫無關係,它對窗戶一無所知,它也不知道該如何為植物澆水,這是人格應該負責的事。但是當你在澆水時,你的本體很清楚什麼是最佳的方式,包括你的感覺、你付出的力量、你如何去做才有統合感等。本體會幫助你把美顯現於外。這一切都必須結合在一起,達到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狀態。我們探討的不只是本體境界,而是真實的生活,亦即在生活中實踐內在工作。當我們還未誕生之前,早已是存在本身了,重點就在於如何將存在帶到生活裡面。這就是我們此生的任務:學習活在地球上以及活在身體裡面,去做一些和享受一些本體不關切的事。換句話說,本體如何能顯現在一個人的身上?人生的任務就是活出本體,此即我們的進化所處的階段。本體早已存在,但你必須進入本體裡面。你的確會忘掉它,是因為你仍然在學習如何把它帶入生活中。在我們的主流生活裡面,這種必要的生命智慧和引領是不存在的,所以人才會分裂。當人格和本體分裂之後,有一部分的意識就會自顧自地去做事和生活。其結果是,我們必須回來重新擁抱本體,讓本體融入人格之中。重拾我們的本體就是一種悟境,但開悟並不是結尾而是起點。我們真正要學的其實是變成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。

真正的整合就是徹底結合靈性與物質

學生:如果你的工作會造成不平衡的發展,那麼該如何有效地對治它呢?

阿瑪斯:如果你的工作會使你的人格發展得不平衡,那當然可以去找一份不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工作;或者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覺知,看看不平衡是如何產生的;你也可以投入其它的活動來跟這些力量抗衡。或許還有其它的方式,但是到目前為止,我只能想出這些對策。許多人沒有能力選擇足以帶來平衡感的工作,這類人由於無法脫離自己的工作,所以必須藉著其它的活動來保持平衡。譬如某些人的工作必須久坐辦公室裡打字,那麼他們就需要另選一段時間來運動。

這種使生活保持和諧平衡的觀點,是很實際而符合常識的,也就是要看見背後的真相。人格總是試圖模仿真人的生活,但因為和本體脫離了,所以做出了許多虛妄的事。不過人格還是想活出真正的生活,它想同時擁有成就、關係及工作 - 這些都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。可是人格無法正確地生活,因為某個要素不見了。

平衡的生活涉及人際互動、關係、工作、創造力的展現,以及各式各樣的活動和享受。人格發展出了運動、藝術、文學、娛樂、哲學以及科學:這一切都是真人的日常活動,但這些活動裡必須注入本體的存在性,才能變得真實。真人的生活不需要把這些事情排除掉,而是必須以真實的方式去做每件事。你可能以真實或虛假的方式結婚,也可能以真實或虛假的方式工作。由於缺乏真正的智慧和體悟,所以人們無法以真實的方式去做這些事。

我並不主張棄世修行,或者撇開生活裡必須做的事去過簡約的苦行生活 - 這種觀念是不對的。你仍然可以擁有世間成就,以舒服精緻的方式過日子,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事物,而仍然百分之百地屬靈。真正的統合就是徹底結合靈性與物質。當物質面與精神面的努力徹底結合時,人格就完整了,這時兩者是沒有任何區別的。否則的話,你仍然不是一個完整的人,因為你只活出了一半的面向。

一個完整的人並不是沒有性生活或不喜歡性愛的人,一個完整的人會以真實的方式進行性愛活動。所謂的真人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,他仍然喜愛美食,而且會以達人的方式品嚐美食。

因此當我談到平衡與整合時,我指的並不是把你生活的某個部分拋棄,去擁抱另一種東西。這是錯誤的觀念,因為你的棄世是虛假的,擁抱一切才是真實不虛的。拋棄生活裡的某些東西以便擁有某種體悟,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事。譬如:"我要到寺廟裡生活。我只想打坐,這樣才能開悟。"你當然可以做這種選擇,但這其實是一種逃避。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,不過你當然可以這麼做,而且有許多人都在做這件事。如果這就是你想要的,當然沒什麼問題,但這畢竟不是完整的人生,因為它偏向的是本體或存在的生活方式。

那行動這部分又該怎麼辦呢?你仍然得去商店買東西,為自己做飯,第二天早上仍然得去工作,這些都是另一半的人生啊。當你在寺廟裡打坐時,有人會為你做飯,把你的食物放在你的門前,因為你一天只能做一件事。但這決不是完整的人生。可是工作、追求成就、賺錢和結婚等,也不是完整的人生。前者傾向的是內在生活,後者傾向的是外在生活。其實內在與外在都應該兼顧,否則人格就無法完全整合,而且分裂也會因此而產生。但整合是相當不易的事,而且是非常非常罕見的。

成熟的人有能力結合施與受

遇見一個真正成熟的人相當不容易,這跟遇見一個開悟的人是不一樣的。從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來看,開悟雖然必要,但仍嫌不足。開悟只會讓一個人看見以往未看見的可能性。一個人愈是成熟,愈是完整,就愈不會偏向自私或無私。屬靈的人是無私的,永遠在為他人奉獻,世俗之人則永遠是自私和貪得無厭的。但成熟的真人卻能結合施與受,變成一種完整的行為。有些東西要給自己,有些東西要給別人,中間沒有任何衝突矛盾。

因此這和道德無關。你不會說給予是很好的事。沒錯,給予的確很好,但接受也很好啊。你的確應該服務人類,但如果每個人都在為人類服務,那真實的生活又該怎麼辦?如果你為你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人生,你的孩子又為他的孩子犧牲奉獻,那麼誰又能真的生活呢?因此施與受之間一定要達成平衡,而平衡往往是最自然的事。


當一個人在給予時,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在給予,也不覺得自己是在施捨。當他在接受時,也不覺得自己在接受什麼。他只是做必須做的事罷了。當情況需要你去做某些事時,一個真正整合的人就會去做它,至於這件事是為誰做的,卻不重要,因為他的行動會從每個層面、每個面向去考慮,包括生理、情緒、人格、本體、存在、現在和未來。

這樣的行動並不是從算計的態度產生的。只有平衡的意識才能有平衡的行動,在這樣的行動之中,本體的能量會自然流動,而流動的本體能量就是行動本身。本體的智能能夠從所有面向產生作用力,並且能整合到一個行動裡面。它的智慧是超越頭腦和覺知的。如同我說過的,這樣的行動有可能出現,但必須下許多工夫才能體現出來。你或許要花一輩子才做得到。這是一件不斷在發展中的事,你可以成長、成長、再成長,因為成長是沒有止境的。

你的內在工作不會因為這個團體的結束而結束。你的內在工作將會持續一生,就好像學習做畫家一樣:人有可能到了某個階段突然變成一名完美的畫家,然後就到此為止了?優秀的畫家永遠可以變得更優秀,你不能說:"現在我已經會畫畫了,我已經是個優秀無比的畫家了。"因為你的技術永遠可以變得更卓越,這是沒有止境的。

因此,認為人格的發展有止境是個不合理的想法。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和進化。或許不和諧的狀態會停止,但人格的發展本身是沒有止境的。這意味著一個完全整合的人在30歲的整合狀態和40歲是不一樣的,而且20世紀的一名在30歲達成整合狀態的人,跟21世紀的一名在30歲達成整合的人,也是不一樣的,因為人類一直在成長。

因此,我希望這次的談話,能幫助你們去除想要達成某種境界的預設心態,發展出更成熟、更平衡的認識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內容摘自網路,僅提供閱讀參考,若需要完整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是購買書籍,謝謝!

 

鑽石途徑Diamond Hear

作者:阿瑪斯A. H. Almaas

譯者:胡因夢

線上閱讀:http://book.ifeng.com/lianzai/detail_2009_09/24/293106_0.shtml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san23.pixnet.net/blog/post/41699877

arrow
arrow

    DANNIE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