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hapter VI  Vasanakshaya

The Annihilation of Latencies

第六章  潛在因素的湮滅

 

1. 

這一章承接前五章的《蒙蔽疊印》那一章,講它的退出,收回和停止,作為求道者來說,必須首先具足“聽聞”和“內省”兩個階段的圓滿。對於已經完成了“內省”,已經直接認知到[本我]自性的學生,老師更進一步的,深入講解了下面的內容。

 

2. 

聰明的孩子,那些“經典”已不能更多的教導你了;你已完成了它們。從此以後,你必須冥想【本我】。經典上講:“親愛的!必須聽聞【本我】,反复內省,並且冥想於【本我】”。由於你已經完成了“內省”階段,你就必須進入持續的冥想階段。現在,扔掉所有經典吧。

 

3-6. 

D.: 把它們完全徹底的扔掉?

M.: 是的,完全徹底的扔掉。現在,你通過自我質詢探究,你已經領悟到你所必須領悟的,你可以毫不猶豫,高高興興的把這些經典都放下了。

D.: 但是,那些經典上說,即使到了死的最後一刻,一個人都不應該放下它們。

M.: 那些經典上的文字,它們的目標是教導對那真相的認知。而當真相已經認知到,它們還有什麼更深的用途嗎?對經典的更加深入的研究,對於一個已經完成[本我]直接認知的人來說,就是時間和行為上的巨大浪費。

D.: 這樣的說法,有經典支持嗎?

M.: 是的。

D.: 經典上怎麼說的?

M.: 經典上說:從導師那裡,連續不斷反复聽聞,聽取了有關【本我】的間接認知之後,經過反复質詢探究,反复的“內省”【本我】並且獲得對它的直接認知,此時求道者就應該放下這些經典,甚至就好比,那用來支撐焚屍的桿子,最終和屍體一起焚化一樣。對於“經典文字”的反復學習研究,讓尋求解脫的求道者,蒐集了一個對於【本我】的間接認知,並且通過反复質詢和“內省”【本我】的親身實踐,親身體驗到【本我】獲得了一個直接的認知;隨後就好比一個收集穀子的人,把穀子去皮,留下穀粒而拋棄穀糠,要讓他把經典扔到一邊。

 

渴望自由解脫的人,應該把經典文字只用在獲得對【本我】的間接知識上,並且在獲得間接知識後,進入對【本我】的反复探究質詢的“內省”上;他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,僅僅只是談論吠檀多的知識,但根本沒去反复質詢和“內省”。誇誇其談只是嘴上的功夫,在表面理論上的思考也同樣無濟於事,這對於解脫的目標,沒有任何幫助。因此唯有真正了悟-你所必須了悟的,然後放下這些繁文縟節的理論研究。一個明智的求道者,應該閉上他的嘴巴和心智,持續不斷的冥想【本我】,以上就是經典裡的教導。

 

7.

聰明的孩子,你已經從這些經典裡,了悟到你必須要去了悟的東西,那麼現在,你就應該超越你所學的東西,抹去你在學習中給你留下的影響。

D.: 這些影響都包括什麼呢?

M.: 這影響是“傾向”---心智的愛好---總想去學習吠檀多的經典文字,反复研究這些文字的含義,去牢記它們並且持續不斷的思考它們。(儘管這些學習研究,幫助求道者獲得間接知識)但是由於這個傾向和愛好---阻塞冥想,所以一個明智的人必須放下和超越它。接下來那些和這世界關聯在一起的“潛在因素”也必須釋放湮滅掉。

 

8.

D.: 這些“潛在因素”都是什麼呢?

M.: 認為這是我的國家,這是我的家庭,我的血統,以及這就是傳統,慣例,這就是我的風格。如果任何一個人稱讚或者譴責批評這些東西之中的任何一個,心智有反應,有反作用,就表明和這個世界有關聯在一起的“潛在因素”。把它們都放下。在放下這些之後,和這個身體關聯在一起的“潛伏因素”也同樣放下。

 

9-13. 

D.: 和身體關聯的潛伏因素,它們是什麼呢?

M.: 某個人認為自己是屬於某某時代,某某年紀,屬於“後生”或者“長者”,並且渴望一生健康長壽,身體有力並且俊美漂亮。他平常的想法考慮,全都是涉及這個身體的,對這個身體百般維護,這就表明了這些關聯的“潛伏因素”。為了身體的健康和身體的物質享樂,而在這個世界裡怀揣抱負,夙願和野心,就會讓心智混亂並且阻塞“冥想梵我”。由於所有一切客觀世界的事物都是短暫的,生滅的,無常變動的,稍縱即逝的,所以必須放下對它們的熱心關注,丟棄這些思慮。然後和這些身體享樂相關連的“潛在因素”必須也要放下。

D.: 這些和享樂相關聯的,是什麼呢?

M.: 這些“潛在因素”是由以下類似的念頭想法所組成的,諸如:“這個好,我必須擁有;這個不怎麼樣,讓它離我遠點;現在我獲得了這麼多,讓我得到更多”,諸如此類的,等等。

D.: 這個怎樣才能放下,才能消除?

M.:把所有這些物質身體的享樂,當做你所厭惡的嘔吐物或者排泄物來等同看待,拓展對它們的冷靜超然,不取不捨一體同觀,那麼這個貪圖享樂的慾望追逐,就能被消除。冷靜超然,一體同觀,不取不捨,是對症於這個“瘋狂渴求和貪愛”的唯一治療方法。在此之後,心智必須清理掉六種熱烈的激動情緒,也即強烈的性慾,氣憤腦怒,貪婪,欺騙,妄自尊大和妒忌。(* 不取不捨---有也可,沒有也可,是一個完全不介意,不在乎,無所謂的心態)

 

(聽聞--內省--覺知本我, 這三步的圓滿,才談到消除“我”和世界,和身體的認同關聯;體會這個意思,是要把這認同“個體自我”,轉為認同“本體”;故而就先得融化掉這些“關聯關係”的鎖定,否則就好像焊接在一起無法轉換。“我”對這個世界,對這個生活,對這個身體,依然包含著大量的認同關聯。也許這就是很多追求靈性,追求真理的人,走到這裡退轉的因素。追求靈性,追求真相,追求真理的背後,那動機是要獲得更健美的身體,更高的權力,財富和名望地位,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享受。千百年來,學道者眾,成道者寡,大概就是因為真正“動機”。獲得身體健康,長壽,學會法術可以安身,可以發財,可以揚名立萬,動機不純,勢必退轉。難怪達摩要二祖寒門立雪,五祖要六祖舂米,試心,考驗,觀察真實動機。---譯者註)

 

D.: 這怎麼才能做到?

M.: 和神聖(存在整體)保持朋友般的平等友善,同情遭受苦難痛苦的人們,對善良的人們隨喜讚歎,無視過失罪錯之人的缺點毛病,平等看待他們。對客觀世界的感官感知,諸如聲音等等於此相關聯的“潛在因素”,是接下來必須超越的。這些“潛在因素”是感官感知,諸如聽覺等等---在它們的感知對象消失後的心智流轉。

D.: 這些“潛在因素”怎麼才能消除和超越?

M.: 通過一個“六重練習方法”---把“外放”的心智輕輕收回,管住感官,不去思慮和評判感官感知的客體對象,寬容,讓心智穩固在實相上,完全信賴【本我】。下一步,和群體的彼此“共相纏縛”所關聯在一起的全部“潛在因素”必須被消除和超越。

 

*六重練習方法

Sama (平靜心)  

Dama (以理性克制感官) 

Uparati (自願捨棄感官享樂) 

Titiksha (忍耐 )

Sraddha (信心) 

Samadhana (心住於梵或自性中) 

Mumukshutva (求解脫心)

 

14-15.

D.: 它們是什麼?

M.: 儘管感管被管住了,不亂聽亂看了,但是心智總是思慮客體事物:“那有那個;這有這個;它們是如此這樣的;它這樣,就是明智的,好的;或者它那樣的就是不明智的,不好的”以及諸如此類,等等。基於對已經消失,已經過去的客體對象---念念不忘,耿耿於懷---心智抓住它們,粘附它們---這個不斷的“抱窩下蛋”的思維攀援,即是內心纏縛相關聯的“潛在因素”。

D.: 這一點怎麼才能止息?

M.:通過反复去練習“不評判”,這意思是說,在事情已經結束,或者通過徹底的推理論證思考,結論已經做出之後,退出和止息所有的想法,因為再想下去就只是徒勞的白日夢。(* 注:要想問題,就全身心全感情的持續思考,直到想出結論;想著一件事還沒結論,又去想另一個事情,這就埋下潛伏因素。)

 

16. 

即使做了巨大努力,但那最大的作惡---“作者感,有為感”,也即與“個體自我認同”錯覺關聯在一起的“潛在因素”必須做一個了結,當方法正確,所有的就已完成。

 

17. 

D.: 和錯誤身份認同相關聯的潛在因素是什麼呢?

M.: 因為無始無明的遮蔽,把“非我”錯覺成【本我】,把“我是這個身體”---這“非我”認同為【我】,這時間已經曠古至今,由來甚久了,這個無明遮蔽是極其堅固的,只能通過持續不斷的“冥想梵我”才能被終結。

 

18-20. 

D.: 這個“冥想梵我”是怎樣的?

M.: 它包含,丟棄放下這個身體,感官感受等等,認知它們是“非我”,並且始終不斷的回想“我是梵”---作為“覺知觀睹”---觀看著這些無生命的包鞘,停留在這個觀睹上。獨自冥想於梵我,在和其他人會面時只談論梵,或者教導梵,除了持續冥想於“梵我”,不說或者不想任何事情,只是持續不斷的一心一意去感受【梵我】,這就是持續不斷的實踐。所以說,聰明的人,通過這個實踐超越個體自我ego,並且進而轉入放棄這個“我的”觀念。

 

21-22. 

D.: 這個觀念的性質是什麼?

M.: 它包含單一的“屬於我的”觀念,包含於此關聯的這個身體,或者屬於它的其他類似的事物,諸如,名字,形態,衣服,種族,種性,地位,行為的選擇,設想,計劃打算和組織執行,以及掌控方向,掌控行為,或者掌控人生職業,及其職業圖謀訴求,內心的思想,情感,情緒,信念,感受,等等....

D.: 這怎麼才能消失?

M.: 通過一個堅定穩固持續的“在”實相上的冥想。

D.: 如何做?

M.: 始終去清醒的意識到,這身體等等,它的興趣,愛好和感受,享樂,行為活動等等,都只是“無明遮蔽”在純淨的“覺知知曉”---也即【本我】上的虛幻的事物,這一切現象,全都如同真珠質上的銀光現象,黃金上的形相裝點,海面上的海市蜃樓,本來無色的太空上的那個藍色,或者海水里的波濤---除了【本我】之外,所有這些,全部都只是【本我】虛幻的表面外觀和表相,或者是屬於【本我】的表面樣式---貌似真實,實則虛幻。(如同鏡子前的真實鋼筆,在鏡子中的影像,徒有外表,而無實體,貌似真實,但只是表面樣式)在客觀現實中,根本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的,除了我們的【本我】 。接下來,(主客)“分別”的觀念,“差別感”也必須湮滅。

 

23-25​​. 

D.: 這個分別感,差別感是什麼?

M.: 它包含這樣一些觀念,比如:“我是對此的觀睹;所有這一切被觀看到的,全都只是無生命的並且是貌似真實的幻象;這就是這個世界;這些就是個體們;這個人是門徒,而那另一個,是師傅;這是“大自在天”,那個是某某,以及諸如此類”。這個通過“非二元”的實踐,必然湮滅。這個實踐是去停留在非二元的“在”上,固定於“存在-知曉-極樂”,無染並且超越於“真或者非真”,“無明或者它的虛幻效果”,“內在或者外在”的差別上的想法念頭。通過一個不斷的持續的無模式,無差別的“三摩地”實踐而達成。於此,只剩下【梵】的親身體驗。

 

26-27. 

D.: 這一點是怎麼被完成的?

M.: 甚至於這個狀態,必然最終逐步進入“絕對不可說和不可思議”【實相】,超越於任何方式,形式,狀態​​,甚至於“非二元”。解脫的極樂就是這個,而別無其他。當心智中的所有潛在,潛藏,蟄伏的染雜因素釋放乾淨,完全湮滅,那麼剩下的那無染,就如水晶般清澈,純淨透明,以至於它無法被說成是“存在”或者“不存在”,它和【實相】融而唯一,超越於語言和想法念頭。這無形的,無染的,固定不變的心智,就是眾所周知的---此生圓滿或者此生解脫。

 

28. 

儘管已經獲得對【本我】的直接認知,但是直到這個“此生解脫的圓滿”發生之前,一個人必須好好的管好心智和感官意念,始終持續不斷的冥想“梵我”。

 

 

(第六章全文結束)

 

 

 

 轉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082b8240106m07s.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原文地址:http://ramanabhagavan.com/the-annihilation-of-latencies

翻譯整理:冷靜投機博客- 心燈一盞照徹明(歡迎指正翻譯錯漏,謝謝)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NIE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