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All This is Mind

這一切全都是心智

1992年6月29

 

這全都是心智。無論你看到什麼,全都是心智。某個意向概念設想升起,就在你面前把它特定的客觀現象顯現出來。任何現象(客體)都普遍如此:過去,現在和未來。這全部整體的現象顯現,只是一個概念奇想---心智具體化體現---再沒別的了。除非我們覺察認識到這個心智,否則不可能有安寧,所以我們對此常常反復談論。即使你的身體,也是心智的一個概念觀念設想,然而你稱之為真實實體。隨之你就變成這個客體,並且與其關聯著的概念觀念設想,也就同樣都變成“真”的了。因為我們的感知和理念都是“外”放的,所以沒人心甘情願踏上歸途---返回到那最開始的地方,回到那概念設想升起的源頭。

 

當某一概念觀念和設想升起,一個客體現象就被呈現顯露出來,那所呈現的是你自身心智的慾求渴望,同時它就變得毫無疑問的“真實”。甚至於你的身體都是一個概念觀念的設想。讓我們從這一點上開始探討。假如你沒升起“我是這身體”的觀念設想,就根本沒有身體現象。這個身體是心智的一個具體化客體顯現的現象,在心智裡的一個念頭想法,包含著感知和理智識別力以及所有它們的活動力,趨向於不同的客體具體化顯現對象---視力,發聲,聽力,味道辨別力和触感。呈現在你面前的這全部整體現象,僅僅只是你的概念觀念設想---事實上它們根本沒有實體性存在。唯有當我們完全徹底的明白這一事實,這一完全的領悟了解才會讓你擁有巨大的安寧,持續不斷的幸福愉快。安寧幸福始終一直是你的根本本性。

 

在起初,這現像是怎麼呈現出來的?如果隨著(念頭想法的)踪跡往回看,反觀來處,你就會發現它的源頭---它們正從“那個”地方升起---你會經由(反觀回看)你自己,找到你自己,無須任何努力或者思索。在那裡,必然一直有某個時點,在那一剎那,那兒沒有任何創造物並且也沒有任何創造者。所有一切事物都正從那個地方升起浮現,而你對此忽略而毫不知情。每一個人都渴望幸運,幸福和快樂,渴望常樂,渴望永恆,渴望免於死亡;因為,這是我們的本來自我本性。死亡並非我們的本質本性。我們的本質本性是永恆---超越於死亡和再生的(概念),免於生死,免於悔恨,遺憾和痛苦(概念)。死亡,疾病和痛苦(的概念現象)對我們的本質本性,都是無效的,毫無意義的,因為在每一人的內在中,這是一個本質的本能天性。不管人也好,動物也好都不喜歡痛苦。而有一個時刻,只有安寧---這在印度教稱之為"shanti"(寧靜)。只有寧靜,再無其它。即使那造物主,在那一刻也不創造任何東西,完全把天地萬物置之不理,不管不顧。只有回頭轉歸“這裡”,我們才會找到安寧,而不是靜坐或者其他的行為。此時此地,我們可以再來嘗試一下,去探索發現這個源頭,這心智本身,以及所有念頭想法就從這裡,從這泉源里噴湧著。

 

(《道德經》中,老子云:“穀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之根。綿綿呵其若存,用之不堇”。---山谷中的水不斷從山谷湧出,不會死亡枯竭,這不斷噴湧的山谷泉源,就像天地所有一切玄妙事物的子宮。這孕育萬物的子宮出入口,就是養育天地萬物的本源。這所有天地萬物好像真的連綿不絕的存在啊,似乎怎麼用都不會減少一分。)

 

(這想法念頭怎麼升起的?)帶著這個問題,你將不得不轉向想法念頭自身的根源。做這個尋踪反觀回看的練習,你不用去刻意攪起某一個念頭,或者強制觸發心智,或者做任何類型的努力。對此我們講述了一次又一次,因為除非用這個(反觀回看來處的)方法,否則你就在“機鋒已過”延期的事上面浪費時間。在那一刻,即刻馬上反觀回看,會把你帶入領悟,明白你是誰。要在那一時刻,即刻去做這反觀回看。

 

就在那同一即刻當下內,創造開始,流動顯現並且消退消失。這是同一即刻當下。並且就是這同一即刻當下,讓你永無盡頭的持續陷入生死再生輪迴的束縛裡。就是這同一即刻當下。並且這也是把你帶回家的同一即刻當下。所有一切都在這一即刻當下內。這一即刻當下是超越時間的。時間僅僅只是心智的一個概念觀念的設想而已。那心智同樣是一個概念觀念的設想,同樣是正從大海湧起的一個搖擺起伏動蕩的波浪。

 

永恆安全安心,永恆和諧安寧的那大海就是你。我們所遭受困境束縛的痛苦從何而來?那是因為我們試圖從別的地方尋求安全和安寧,而沒發現我們就是安寧體現它本身。我們無須去尋找安寧,我們不必去獲得安寧。我們就是安寧本身,並且甚至連安寧也超越了。

 

這不花時間。此地,我們中間少數一些人已經覺悟。我們是快樂的,不管全世界是否快樂,我們都將是快樂的。這就是我們一遍又一遍嘮叨的話。我沒打算給你們任何方法,那會讓你們浪費時間,把這覺醒推延擱置到下一生。此時此地就去自我質詢自我探查,去在任何一個想法念頭升起的當下,即刻反觀回看那源頭。當我告訴你,那源頭就在這一即刻當下,為什麼你還不去運用這一即刻當下?你不用透過任何行為方法---不是任何事情都乾的行為“放任”,也非什麼都不做的“求止”。只停留在寧靜上,單純的即刻反觀內心,你就會看到那一直以來你總是錯過的奧妙。那寶藏就在你內,而你卻(向外)乞求著。

 

(《圓覺經》講過“四病” --- 作.止.任.滅。其中"任"病即是放任,認為反正總有一天必然回歸本源,不如放開來追求享樂。而"止"病的“求止”,是錯解了空靜之深義,錯解了無念無相的深義,從而刻意壓止念頭,強行定於枯木。害怕見人,害怕從定境裡出來。佛說「彼圓覺性,非止合故」,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,與覺悟也毫不相干,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,然而個體身份認同和掌控的作者感依然如故。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轉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082b8240106lplq.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atsangbhavan.net/All This is Mind.htm

翻譯整理:冷靜投機博客- 心燈一盞照徹明(歡迎指正翻譯錯漏,謝謝)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NIE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