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HAPTER VIII     

THE EXTINCTION OF THE MIND

第八章  心智的熄滅

 1. 

在前一章裡,已經講授了非二元梵我的實現,大師在本章論及“心智的熄滅”是作為圓滿“梵我”的唯一方法。

M .: 聰明的孩子, 止息心智,它是起限製作用的(非本性本質)屬性附加,從而導致了個體性,並於是引發著極大弊端的反復生死輪迴,止息心智則圓滿梵我。

 

2. 

D.: 大師,心智怎麼可能被熄滅呢?這麼做,難道不是極其困難的嗎?這心智不是極其強大,難以駕馭並且振盪搖擺嗎?一個人怎麼可能完全放下?

 

3-4. 

M.:鬆手扔掉心智,是極其簡單容易的,就如同壓碎一朵纖細的花一樣輕鬆簡單,或者從黃油裡捏掉一根頭髮,或者眨眨你的眼一樣輕鬆。別懷疑它。對一個冷靜而泰然自若,堅定的求道者而言,並不被感官意念所迷,但是因為強烈的,無偏見的冷靜一體同觀,對外部客體世界事物的現象漠不關心的中性旁觀就會成熟,那麼鬆手放下心智就易如反掌。

D.: 它怎麼就是如此簡單的呢?

M.: 假如“真的存在”一個要去扔掉的心智,那麼就會出現對“難度”上的疑問。但是從真實的事實來說,根本沒有心智,“心智”並不真的存在。當你說:“這裡真的有鬼啊”,一個無知的小孩子就被哄騙,真的深信“存在”一個“不存在”的鬼,並且被恐懼所支配,深受痛苦煩惱的擾亂和折磨,同樣的類似的,無染的“梵”被想像成---它所不是的“非梵”的種種事物,好像“這樣”和“那樣”,於是一個摹仿虛構的實體就顯現出來,表面上看來似乎真實存在---也即所謂眾所周知的“心智”,它作為變量運行出好似“這樣和那樣”的變化,並且證明為不受控的,難以駕馭的,並且不注意不警惕,它就強力而浩瀚;反之,冷靜沉著,鎮定自若,泰然處之的自製力,有敏銳覺察力的求道者,認清了它的性質,很容易鬆手,放開,它自己就掉落了,消失了。只有對它的性質無知的愚癡者才會聲稱,扔掉它是極其困難的。

 

5-10. 

D.: 心智的性質是什麼呢?

M .: 去設想,想像構思“這個和那個”。當想法念頭不在的時候,也不會有心智在。當想法念頭破滅而不復存在時,心智就只剩下一個“名”,就好像“兔角”;心智作為一個空無本質的,非實體存在的現象,就好像一個不孕婦女的兒子一樣,或者一個兔角一樣,或者空中幻化之花一樣,空有其名,而無存在實質。《瓦西斯塔瑜伽》中也同樣提及了這一點。

D.: 怎麼講?

M.: 瓦西斯塔說:“哦!拉瑪啊,仔細聽著!心智空無實際,並不真實有,它不值一提。猶如那無形無相的"以太"持續存在,所以同樣的,那心智也以空白的感受,虛空而無信息的空靜感存續著。它只停留在“名義”上;它根本無形無相。它不在外,也不在心內。然而就如同“以太”,心智儘管無形無相卻充塞一切遍滿。”

D.: 怎麼會這樣?

M.: 無論想法念頭在何處升起,好像“這樣和那樣”,那就是心智。

D.: 如果說不管念頭想法在何處升起,念頭想法一升起,那就是心智,那麼念頭想法和心智不同嗎?

M .: 念頭想法就是心智的指針和索引頭。當一個念頭想法升起,心智就自動判斷,推導關聯,猜想推理和推斷。缺少念頭,當念頭不在的時候,就根本不會有任何心智存在。故而說來,心智什麼也不是,空無實質,只是念頭想法。念頭想法是它自身的心智,念頭本身就是心智。

D.: 那麼“思想,念頭想法”是什麼?

M.:   “思想”是【想像力】,“念頭想法”是【想像力】的空想。思想自由thought-free狀態是無上極樂(大自在天-自相* Siva-svarupa )。念頭想法有兩類;調取回想已體驗經歷的事物,和調取無經驗的事物。

 

*Siva-svarupa   大自在天-自相。

自相是現前識的顯現境,是無分別心的直接顯現境界;共相是分別心的顯現境,與遍計執為同義相。是“分別心”的相互限制纏縛的顯現境界。從某種簡單通俗的角度講,“自相”是所想即刻顯現,而共相不然,由於分離和個體的相互纏縛限制,而非即刻顯現。

現前識:現前識能直接的,無誤地把境顯現出來,在它面前的境是什麼,它就直接如實認識。

依他性,即第八識阿賴耶:

分別性,即第六識“頭腦思維”和第七識“我”執

遍計執:錯誤的聯想。簡單地講就是一種相似的影像,是我們的內心跟外在的人和事物境界接觸的時候,會產生一個感受,這個感受接著就產生更多更多的想法,這些連續攀爬,不斷關聯其他記憶,這樣攀爬聯想出來的想法,就會帶來很多問題,這些聯想會不斷偏離現實境界,而這樣的聯想就是“遍計執”,它會讓我們產生很多錯誤的關聯,引導出的是完全偏斜於現實的結論和感受。

 

 

11.

D.:請您先告訴我,什麼是“思想-念頭想法”?。

M.:聖賢們說,它是空無實際的,只不過是去空想,好似有這樣和那樣的外部對象客體事物,“是”或者“非”,“存在”或者“不存在”,有“這樣”的行進路徑方式,或者有“那樣”的行進路徑方式,等等。

 

* wise:a way of doing or being 

行進或者存續的某種路徑或方式。

 

12-13.

D.: 歸為有經驗和無經驗的事物,這是怎麼歸的類啊? 

M.: 對於感官感知到的客體對象事物,諸如聲音等等,早就經驗為“我看到---我聽到---我觸摸到了,等等” 。把它們構想成是持續已看到的,聽到的,摸到的,是召回調取已有經驗的事物,是對已經驗事物現象的“記憶”回放。回想(呼叫調取)感官感知到的“無經驗”的客體對象事物,就是對“無經驗”事物的念頭想法。

 

*recollection  回想,追憶。

*call   呼叫調取,召集,命令

*call to mind:回想起

 

14.

D.: 那些歸為“已經驗事物”的念頭想法還好理解。但是除非早有經驗,又怎麼去看待和回想那些無經驗的,還未經歷的事物?一個人對於無經驗的,尚未體驗過的事物是永遠也想像不出來的啊。那麼我們怎麼能說---去構想尚未有經驗的事物是“思想,想法念頭”呢?

 

15. 

M.: 是的,這完全是正當合理的。想像設想尚未經驗到的“無經驗”事物,同樣是念頭。無經驗的事物現象,只有在它本身的關聯想像的構思推算之後顯現。

D.: 在“念頭想法”的運行軌道範圍內,怎麼能夠運行尚未經驗過的事物呢?

M.: 通過正向和反向的誘導過程,所有內心的心理意像,必須說明澄清---是“念頭想法的組織構造形式”,無論是否有經驗。

 

16-17.

D.: 在此,你怎麼用了這樣一個“正向和反向誘導”的說法?

M.: 不管是“存在的事物”還是“不存在的事物”,已有經驗或者還未經驗,不論它是什麼事情,不管怎樣的事情,只要它被關心,它被考慮,它就被抓住,被拘押起來。僅僅只是去考慮它,去想像構思它,就總體上發展成“不安”和憂慮。這是正誘導。

 

不管是真實還是虛假,有沒有經驗過,無論它可能是什麼,無論它是什麼,都不關心,不考慮,它就沒被抓住,沒被拘押起來,沒去想像構思。這是負誘導​​。從這個過程,也可推知,念頭想法是抓住,拘押,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,並總體發展成“不安”。

 

18. 

D .:僅僅對某個事物的輕微關心思慮,也就抓住了它,進而產生想像,構想,關聯推導,理解和不安憂慮,怎麼可能這樣呢?事情是被感官感知直接抓住的,或者回想過去已有的經驗,從而被抓取到心智裡。但另一方面來說,對那些從沒聽說過的,或者從沒看到過的事物,是不可能僅僅通過關心考慮它們,就能把它們抓住,進而去想像構思和理解的。所以從邏輯上的推論,對任何事物的輕微關心推想,就帶來不安和憂慮,這不成立。

M.: 你這個說法不妥當。你怎麼能說,事物不是被感官直接認知的,不是被抓取拘押來理解的呢?天堂的喜樂,儘管不是已享受過的快樂,但是在我們心智裡,是被想像構思成逼真鮮活的畫面。這是由於我們來自於經典的知識,經典裡描繪了它們。儘管尚未經驗過,但它們以想像推想“未經驗的欣喜”的(運行方式)呈現給我們快樂。

 

19-21.

D.:已經驗的事物,能被回想和認知。但沒經驗過的,無經驗的事物不可能被認知,更不可能被想像構思出來。 

M.:現在仔細聽好。有經驗的或者無經驗的事物,都能夠被認知。在一個遙遠的,已模糊的地方所經驗過的事物被想起並被認知,同樣的,沒有經歷過,無經驗的事物,能夠通過來自他人的聽聞,諸如金色光芒的須彌山,而被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並且被認知。儘管眼睛和耳朵閉起,然而影像和聲音依然能在心智裡被想起,被想像,推想構思和認知。儘管在黑暗中,一個人依然可以回想,想像,關聯推想和構思一個客體事物現象,並且認知它。甚至於沒有眼睛的失明者,沒有耳朵的失聰者,都能夠關聯推想,想像構思它們來認知形象和聲音。所以說,已知或者未知,所有這一切都是想像,關聯推想和構思,並且能被抓住,拘押和理解認知,帶來不安和憂慮。這是肯定無疑的命題。

 

22. 

D.: 那麼它的反面是什麼呢?

M.: 在昏厥,深眠,昏迷狀態中,心智不在場,就沒有任何想像,構思推想,也就因而看不到任何東西,沒有任何現象活動。不僅僅在這些狀態,就在清醒狀態下也同樣可以的,假如一個人沒在思慮,就沒有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活動,也就看不到任何現象活動。

 

23-25​​.  

D.:   即便在清醒狀態,它也不可能如此。縱然沒去推想,構思想像,客體對像也被“認知識別力”直接抓住。

M.: 不是。你所說的並不是事實。每天日常的體驗經歷告訴我們並非如此。

D.: 怎麼說?

M.: 當一個人強烈的關注某事物,他就會出現“某人叫他,而他不回應”的情況。稍後他會解釋說“我正全神貫注在某事物上;其它的我都沒聽見,我也都沒看見;我根本無視,也沒覺察到別的什麼事情”...等等。所以這很明顯,缺乏關注,缺乏注意,事物的直接認知識別是抓不住的,不可能抓住。

 

26-28. 

D.: 沒有關注,對客觀對象的直接認知識別就不可能被抓住?

M.:儘管感官直接接觸客體對象,但是沒有對它們的關注,就不可能被認知識別。儘管那項鍊和身體直接接觸,但是因為佩戴者並沒關注它,它的存在就根本沒被意識到;恰恰正因為根本沒意識到它,她把項鍊丟了,她都不知道,並且還到處找它。儘管那項鍊和身體直接接觸,但因為缺乏關注,以至於丟了她都不知道。此外,一個被疼痛纏繞而掙扎的病人,可以因為對其他事物的關注而導致它忽略忘記疼痛;類似的,那些喪失親人而悲傷的人,因為關注的注意,被別的更感興趣的重要事物帶走了,從而忽略忘記了悲傷。這很明顯,沒有關注和注意,即便對客體對象的直接認知都不可能被識別出來。

 

29-31. 由此可知,對任何“有經驗或無經驗事物”的認知,無論被認知識別成什麼樣,都只是由於念頭想法的“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”而被組織構造形成的。所以事物的感知觀念,就已經用吠檀多的各式各樣不同的術語,符號化的指出它們的意義。在吠檀多中,已經把它們概念符號化了。諸如識別成“這個和那個”,念頭想法,心智狀態模式,理解力,潛伏因素,意識反照,心的結縛,所觀,幻象錯覺,個體,世界,全部一切,神,....等等。

D.: 這個知識認知就是一切,在哪兒講過?從另一個角度,換句話說,這可以被表達成,是摩耶(空想,幻想力)營造了這所有一切。

M .: 是的。“摩耶”Maya, 就是這個知識認知,這一點已經講過了。僅僅就是客觀對象的認知知識,被演化出不同的名稱,摩耶,無明,奴役束縛,染污,黑暗,無知愚昧,心智,生死的反复輪迴,等等。 

 

 

(“知識”就是想像,“摩耶”就是想像力,空想力,幻想能力。它的本質就是空無邊際,空無實際的構造想像出---“無知”和“知”;“已知”和“未知”,“已經驗”和“未經驗”---而這些全部都是空想出來的概念構造。所以有一句話說“知識就是力量”,沒錯的,“知識”就是“想像力” ---一種無限的幻力。就如同一台計算機,僅僅一些簡單的信息組合架構,就可以堆疊出程序,營造出屏幕上各種影像。

只要我們還相信我們所想像出的“想法”---也即:“真的存在我們不知道的事物,我們沒經驗過的事物,那就依然是“無明”,並沒認清“未知”=“無明”。“無明”就是我們還沒明白---所有一切“已知”和“未知”;所有一切“已體驗”和“未體驗”,都是空想設想出來的形式概念,除了[真實存在]之外,其它一切都是想像力的“幻想”。設想出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,全知-無知,已知-未知,種種概念組織關係。於是,借助這些想法,組織關係,結構信息,就展開了宏大的宇宙遊戲,並沉入“已知”和“未知”,“體驗”和“未體驗”的循環之中,用我們所設想想像出來的“已知”概念內容,去“認知”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“未知”部分,用我們設想出來的“體驗”概念,去經驗我們自己想像的“未體驗”事物。猶如一隻“自吞其尾”的蛇(很多古老的神秘圖形裡,都有這樣一條自吞其尾的輪迴之蛇),猶如一隻原地打轉,不斷追咬自己尾巴的小狗。一切已知和未知,都是空想出來的,如果不把它們空想出來,不需要學習認知任何東西。--- 譯者)

 

 

D.: 確實如此,必須做什麼才能熄滅這個心智?

M.:仔細聽好。你必須了悟到,被所有這些名詞術語“概念符號化”的知識,也都純粹是心智。

 

32-33. 

D.: 這樣闡述的還有誰?

M.: 瓦西斯塔曾對拉瑪說:“無論什麼樣的現象客體對象,被表達成“這樣那樣”的知識認知,或者被表達成“非此非此”,或者被表達成任何其他形式,它都只是心智。心智什麼也不是,不過就是這個知識的顯現。”

 

 

(為什麼說本我是先驗的,全知的?在你體驗到某一客體事物之前,你早已空想出這樣一個需要去體驗的事物,在你知道一件事物之前,你早已先空想出它來。而所謂的“無知愚昧”只是遮蔽了這預先的幻想,讓你忘記,這一切都是你早就設想好的。於是你就產生了這一切是你未知的,你需要去認知,把未知變成已知,把未體驗變成已體驗,此時就有了順序,也就同時產生時間先後,空間先後。--- 譯者)

 

 

34.

D.: 的確正是如此,隨它去吧。那怎麼才能讓心智熄滅?

M.: 忽略所有一切事物現象,無視一切(感知現象),就是終極方法,最終的手段。要不是因為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,這世界根本不顯現。別想像推想構思,那麼這宇宙不會升起。當心智只有空無,心智它自己就脫落消失。所以別想像推想構思任何事物,忽略一切現象,無視一切現象,扔掉一切幻想。這是熄滅心智最好的方法。

 

35-37. 

D.: 以前曾經有別的什麼人講過這樣的話嗎?

M.: 瓦西斯塔曾經對拉瑪這樣說過:“抹去對於喜愛的事物,不喜歡的事物,或者其他“不喜也不厭”的事物,所有各類事物的想像推想構思,超越它們。就好像木頭和磐石,停留在脫離思想念頭的狀態,如如不動。”

 

拉瑪:

那麼我必須忽略一切,無視一切事物現象,把它們全部扔掉嗎?

瓦西斯塔:

徹底的;把所有一切都忽略掉,無視所有現象,並保持在如同木頭和磐石的[真實存在],毫不動搖。

拉瑪:

那結果不成瞭如同頑石和朽木一樣遲鈍和晦暗了嗎?

瓦西斯塔:

不會這樣。所有這一切現象,都只是幻相錯覺。無視和忽略一切幻象,你就擺脫了它們,從幻象錯覺裡釋放,自由了。儘管看上去呆滯遲鈍如同朽木,但你會成為那[極樂]本身。你的理解洞察力將完全徹底的清晰而銳利。在其他人看來,雖然你表現出種種行為活動,但是你根本沒有陷入世俗生活的煩惱痛苦困境,而是停留在[梵我]那完全的極樂和幸福中。別像那天空的藍色,別讓這個世俗的世界幻象錯覺在那[意識本我]的純淨以太中復活再生。無視這一切幻象,忽略這一切錯覺,扔下一切幻想,是熄滅心智並停留永住在[極樂]上的唯一手段。縱然濕婆,毘濕奴,或者大梵天本身,他們來教導你,不用這個手段,也不可能圓滿。除非你無視一切,忽略一切現象,否則的話,你還抱著幻想,那麼穩固在[本我]上不動搖,就是不可能的事。所以徹底無視一切現象,忽略一切現象,扔掉所有幻想吧!”

 

38-39. 

D.:這麼去做真的完全不費力?

M.: 儘管,對那些還在被“無明”遮蔽的人來說,這是極其困難的,但是對於有洞察力的人來說,就非常簡單。除了連續不斷的只停留“在”獨一的“梵我”(連續不斷凝視“我在”,內心獨照“我在”)之外,其他的一概不推想。通過對此的一個長時間的培養,你將輕鬆的忽略無視一切“非我”。連續不斷的停留在寧靜(“我在”)而沒想像構思,關聯推想什麼,這並不難的。不要捲入心智升起呈現的那些念頭里;始終去想著“梵我”(凝視獨照“我在”)。用這樣的方式,所有對世俗享樂的期望和期待,所有幻想,渴望,推想構思都會消散無踪,而“獨想梵我”就會連續不斷的穩定住於“在”。當這個獨想“梵我”(凝視“我在”,只此一念)變得堅固持續而不動搖,把這個(獨想“我在”)也忽略掉,也扔掉,根本沒想“我是梵”,也已然就是“完全梵我”,完全的“在”。去這樣實踐毫無難度。

 

40. 

現在,我聰明的孩子,依照這忠告奉行吧;停止對任何事物的想像,除了凝視“梵我”,獨照“我在”,其它什麼也別想。通過這個練習,你的心智將止息湮滅;你會忽略一切“非我”,無視一切“非我”,而持續的住於純淨獨一的梵,歸於梵。

 

41.誰去認真領悟本章,並依照奉行,誰就很快以“梵我”本身存在!

 

 

 

(第八章結束)

(全文結束)

 

轉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082b8240106m0oc.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holybook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Advaita-Bodha-Deepika.pdf

翻譯整理:冷靜投機博客- 心燈一盞照徹明(歡迎指正翻譯錯漏,謝謝)

 

 

附:原書前言

 

 

 
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 

 

ADVAITA BODHA DEEPIKA 

 

[LAMP OF NON-DUAL KNOWLEDGE] 

 

《不二智慧之明燈》

 

Sri Ramana sramam 

 

拉瑪納斯拉瑪姆尊者

 

Tiruvannamalai 

 

蒂魯瓦納馬萊

 

(印度泰米爾納德邦)

 

2002

 
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 

 

 

 

FOREWORD    前言

 

起初,商羯羅.查爾雅尊者(Sri Shankara charya)和其他偉大的先哲智者們已經寫了若干著作,對“吠檀多經典”做了解說註釋,並以此來為那些勤奮的深入自我質詢,深入探究真實自我本性的人們提供一些條理和方法,以幫助他們去圓滿他們的志向目標。後來,竭羅帕特拉.斯瓦米尊者(Sri   Karapatra Swami)從這些著作中,把關鍵精要的部分,濃縮精簡成一部包含12章的梵文詩篇,該作品名為《不二智慧之明燈》。更晚些時候,某個傑出的人似乎已經把這部梵文作品翻譯成了泰米爾語的白話文。因為某些不為人知的因緣,這同一作品,僅僅只找到前8個章節來出版發行。它們分別是:

 

 

 

1.   Adhyaropa (虛幻疊置)=   Super imposition. (蒙蔽,疊印,二次曝光)     

 

2.   Apavada (減損消除)   =   Its removal.(蒙蔽的消除)

 

3.   Sadhana (成就法)   =   The means of accomplishment. (成就的方法)  

 

4.   Sravana   (聽取)   =   Hearing, reading, talking about God. (聽取整體真相,閱讀理解和討論-間接認知)  

 

5.   Manana   (思惟)   =   Reflecting on sravana. (深入思維,反復體察,將間接認知轉為親身直接認識)        

 

6.   Vasanakshaya(潛在習氣和慾望的湮滅) =   Annihilation of latencies.   (潛在蟄伏因素的湮滅)    

 

7.   Sakshatkara(認知領悟)   =   Direct Realisation. (直認,領悟,覺悟)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8.   Manonasa (心智的湮沒) =   Extinction of the mind.心智的熄滅

 

 

 

在這部著作中,作者闡述了“無知無明遮蔽”是如何掩蓋了“非二元”的唯一真實自我本性;“無知無明”在遮擋方面是如何用兩種效果把“自我本性”遮蔽覆蓋的---“真實存在的本來自我”---被掩蓋為“非存在”;“真實存在的本來自我”---被遮蔽為“非顯,不可見”;闡述了“無知無明”如何通過它的其它方面,以心智的模式,投射著具有特徵品質的大量“個體”,大自在天以及世界萬物,並且如同“真實”一般的把它們顯現出來,以此營造出了貌似真實的幻象錯覺;一個人唯需具足怎樣的因緣才是契合去獲得這樣的認知的;一個空談諸多經典的學者是因怎樣的因緣而不能契合相應的;“自我質詢和探查”如何就是“認知了悟”的最重要方法手段;這自我質詢和探查,包含著怎樣的聽取法義,反复思維領會,以及凝視“存在”和三摩地等持;這部著作中囊括了一系列重要關鍵的闡述.........(略)

 

 

 

承蒙薄伽梵-拉瑪納馬哈希尊者慈悲加持,他的一位皈依弟子Ramanananda Saraswathi尊者(原名Munagala Venkataramiah)他考慮這部著作將會有助於尋求真相和解脫的求道者們,於是將這部著作現存的8個章節翻譯成英文。這部著作的後四章,第9章《Savikalpa   Samadhi有餘三摩地》第10章《Nirvikalpa Samadhi無餘三摩地》第11章《Jivan Mukta即身解脫》第12章《Videha Mukti無身解脫》找不到泰米爾語的版本,泰盧固語或者梵文手稿原本,無法翻譯成英文。出版商熱切搜尋丟失章節的內容,並將對知情者,提供者給予重謝。

 

 

 

*Savikalpa Samadhi:有餘三摩地,暫時三摩地:等持狀態的一種,覺知在一段時間暫時融入梵。

 

*Nirvikalpa Samadhi:無餘三摩地,無餘依三摩地。

 

*Jivan mukta:有身/即身解脫,一個還依然活著的有形相,有身體的解脫。

 

*Videha Mukti:無身體/無形相解脫。

 

 

 

巴羅達市的HH Smt. Shanta Devi Maharani和特拉凡哥爾的HH the Maharaja從國家圖書館的馬哈希研討會,為我們送取這部作品的梵文原稿,我們表示熱誠的感謝。這部著作是被馬哈希尊者推崇認可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,並且這個翻譯是完全在薄伽梵拉瑪納馬哈希尊者的加持下修訂的。所以我們滿懷鼓舞的把這部小冊子呈現給大眾,讀者們將會從這部小冊子中獲益,對此我們完全有信心。   ---------PUBLISHER.(出版商)   

 

*   *   *   *   *   *   *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譯者翻譯後記:

 

這部作品是有大量專業的名詞,很多是梵文的羅馬化或者英語化轉移的詞彙,在網絡上搜索不到更為準確的含義。因此目前這個翻譯版本,可能存在不准確的地方。本人並非專業翻譯,因而其中錯漏難免。因此提醒有緣看到這部譯文的讀者們審慎閱讀,建議綜合其他經典,做更多的延伸對比閱讀,審慎的綜合思考和審視。也歡迎提出您的寶貴意見。在譯文中,插入了一些註解,以及譯者的一些思考和感觸,僅供讀者參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NIE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