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What is Meditation?

什麼是冥想(靜思,默想)?

1992年5月15日

 

很久很久以前,悉達多太子(釋迦牟尼佛陀)四處參訪,經歷了各式各樣的練習過程,見了很多奉行著各種苦行的不同的老師。有的沉思默想,有的奉行儀式,有的甚至把自己懸吊到樹上,有的始終用雙手站立,根本從來就不坐著。當悉達多太子坐在了菩提樹下,他覺醒為覺悟者---佛陀(覺者)。“你在那菩提樹下悟得了什麼?”阿難是第一個去這樣問佛陀的人,佛陀的回答是:“沒什麼”(Nothing:無,無物,無事)他在菩提樹下所發覺所領悟的,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敘述和描繪。他覺悟後,用其餘生,從30歲到80歲,試圖去描述和傳達他所覺悟到的,但依然,他也無法用語言文字去描述傳達。這依然始終是(文字)無法傳達,是無可描述,無可想像的。

 

當你知道“你正在冥想”,這就不是沉思冥想。“我正在冥想,這是修習方法,這是修習過程。”---有這想法念頭,就不是沉思冥想。以某個特定的具體的姿勢坐著,不是沉思冥想。全神貫注在脊柱的中脈不同脈輪中心上,不是沉思冥想。詠唱吟誦某一頌詞儀軌,不是沉思冥想。觀想某一個特定具體的神相或幻影,不是沉思冥想。那麼,什麼是沉思冥想?

 

重要的關鍵問題是,是否---沉思冥想是純淨無染的,是否---不受任何念頭感受影響的,與任何念頭想法無接觸無締結,是否---沒有造作動機(趨向某一特定具體結果的一系列行為控制和維護)並且沒有刻意營造的現象效果(極其渴望某種特定功效和境界相)?要清楚的去弄明白,什麼是沉思冥想,你必須去找出“冥想者”是誰:“誰是冥想者?”當你質問自己這個問題,所有一切都會脫落。這修習過程將會脫落,因為你正在質詢探查“冥想者”的本質本性;一個忙於成就法,忙於這個修習過程的人,他正實修著沉思冥想的練習--- 和他去實施完成任何他能做的其它事情是一樣的,都在通過心智,憑藉心智​​。如果你自我質問“在沉思冥想的傢伙是誰?” ,我不認為你會很簡單輕鬆的獲得你要的那種答案,因為一切都會立刻脫落。你必須去找出---“誰是那沉思冥想者?” 誰在冥想?對沉思冥想,你的企圖是什麼?你練習冥想的動機是什麼?

 

你忽略了,忘記了冥想的“目的”。我們要的是從這個世界的痛苦進程中解脫自在,我們要的是終止這痛苦煩惱的進程,為此我們藉助於心智,利用心智來沉思,利用心智去沉思去思維去理解。心智本身就是痛苦煩惱,就是生滅輪迴;所以如果我們抓住這“借用”不放,(把借用的工具當成了“境界相”來追求)那我們不會抵達什麼地方。質問自己“冥想者是誰?”,你會回答你自己說:“我冥想。我是冥想者”。

 

成為“冥想者”的這個“我”是什麼?這和“它搜尋著什麼”有怎樣的不同?當你引發了對這個冥想者的質詢時,你將不得不去探索發現“一直被掩蓋遮蔽的是什麼”---什麼被掩埋在下面。有個底層基礎,出於這底層基礎,冥想者升起並且從事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成就法和訓練,那麼,這個底層基礎是什麼呢?回家去查找,去發覺這沉思冥想者的來源---“我”的源頭。冥想者,這個“我”,心智,以及個體自我ego, 是沒有差別的。無論什麼時候,我們冥想沉思,都是個體自我意識ego在扮演著沉思冥想者的角色,所以沉思冥想,在這一點上,不會帶來任何深入結果。

 

有個人在菩提樹下覺悟。那不能被歸結為任何沉思冥想的訓練。當他被問及他覺悟到什麼,他是完全真實誠懇的說:“沒什麼”(Nothing!)。在長久靜坐冥想的過程中,他並沒有獲得或者達成任何東西。某個東西它本身被它自己揭露出來,它自己對它自己透露。那透露,那難以解釋的即刻,並不得自於你的掌控和協助,不在你的掌管和協助裡。如果你把一把槍扛在肩頭,而且你正在搜尋著某一個目標,這會把你帶到別的地方去。這槍就是努力奮鬥,這槍就是ego個體自我意識。如果你扔掉槍,並且不抓取不支配掌控任何事物,它就會透過它本身來透露它本身,因為它本身就在它本身內。數百萬年來,一直被遮蔽掩蓋的它,將不得不自顯它本身。

 

我們盼望著,設想著,我們必須為此“做”點什麼。正是這個“做者”感,這個執著抓取“我”能掌控能支配的“做者感”錯覺,遮蔽掩蓋著[真相],[存在],[意識]和[至福常樂]。否則它就始終一直和你在一起,和你同在當下,並且將永遠和你同在。任何時候,你都永遠不可能把你自己和它分割開。沒有它你不可能呼吸,沒有它你無法生活。波浪不同於大海,黃金首飾不同於黃金,泥罐容器不同於泥土,這都純粹只是一個觀念臆想。因為我們沒看到底層本質,所以我們就覺得有某種差別。

 

此時此地,如果我們放下任何努力,如果我們一個念頭也不去啟動,如果我們甚至不認同不承認這個“我”的念頭,如果我們不緊抓時間概念,如果我們不把任何事情推延到下一瞬間,下一口呼吸,它就會顯露它本身。此時此地,把所有不合當下的統統扔掉。這沒有任何冥想或者任何行為訓練要做。我們已經通過無法計數的輪迴再生,無休止的努力奮鬥過了,並且我們一直也沒完成什麼,一直也沒結束這無休止的輪迴生死和努力奮鬥。此時讓我們下決心回“家”吧!我們一直有著不同的波浪,不同的名相,不同的形式結構外觀;但是如果名和相不升起,哪裡又有波浪呢?我們是這海洋,[存在,意識和至福常樂]。我們到這裡來認知了解這一點而無需做任何努力奮鬥。我們已經嘗試過每一種努力奮鬥,我們一直以各種不同的出身背景來勸告我們自己去“做這個”或者“做那個”。此時,此地,你第一次根本無須做任何事。簡單的,單純的平靜坐上片刻。這就足夠去認識[存在,意識和至福常樂]。

 

存在怎麼會心不在焉,恍惚成不存在的?你永遠否認,永遠拒絕承認你存在,或者甚至於否認你覺察到你的存在性,這可能嗎?你只能否認你是幸福快樂的,因為上至國王下至勞工,沒有一個人是幸福快樂的。我們一直錯誤理解了“至福常樂”,遺漏了“至福常樂”,因為我們一直在變動無常的事物中苦苦找尋著它,而這些事物根本不是恆常的,根本不是恆久持續不變的,這些事物顯現並且消失,生生滅滅,來來去去的變動不停。(無常即是苦,而我們妄想在無常中找到永恆的樂)唯一的恆常永久持續不變的[至福常樂]正被漏失。存在,可以在岩石,在動物,在樹木中被發現。我們是人類,是840萬物種中一個頂級的物種。這是最高層級的結構形式,最蒙福的結構形式,以此結構形式是有可能去認知了悟---我們是那個“   ”。別耽擱推延一個人類形式的正當用途,別等到下一生,或者一天推一天。明天永遠不會到來。(過去,現在,未來都不可得)這並不困難,真相並沒在遠隔數英里之外。它就在此地,此刻,它和你,比你自身的呼吸還要親密無間。它就在視網膜後面。透過雙眼閃耀的,那正是它。甚至陽光都無法到達,沒有月亮,星星,也沒有火焰,你正是它,你是那個“   ”。

 

I AM THATYOU ARE   THAT,在很多大師的文本里頻繁出現,很多譯者都覺得難以選擇比較恰當的中文來翻譯。在此把它翻譯為.... 我是那個“ ”,你是那個“ ”;也即在“THAT” 後面留下一個無字的空格。為了大家好理解,用一個雙引號“ ”來代表這個無法用任何文字表述的“ ”。這就好像《西遊記》裡,吳承恩描寫的唐僧師徒三人,第一次得到的是“   ”字真經,然而師徒三人卻會認為是因為沒有帶見面禮而被故意刁難。

當看到“ ”時,當在內心讀到“ ”時,是什麼感受?此時誰在感受這“ ”。  ---譯者註)

 

轉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082b8240106lo4f.html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atsangbhavan.net/What is Meditation.htm

翻譯整理:冷靜投機博客- 心燈一盞照徹明(歡迎指正翻譯錯漏,謝謝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NNIESQ 的頭像
    DANNIESQ

    來自寂靜的生命指南

    DANNIE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